教学科研

致远讲坛系列十五:科学精神的文化内涵
更新时间:2013-10-25 00:00 浏览次数:0

“在丛林中战斗时,我一心想着回家,可现在,我却渴望着接到新的战斗任务。”这是电影《现代启示录》中的一句台词,也由此拉开了第四次致远讲座的序幕。这次讲座是由君喜教授带来的关于“科学是否等同于技术?”的讨论。


“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着实是一个热门词汇,然而科学该怎么理解,而技术又实为何意我们都难以说清。


教授以中国历史为例向我们做出了解释。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技术,如四大发明等。郑和下西洋不仅远远早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而且,其主舰是长为1201的大帆船而哥伦布舰队中的旗舰只有25.5。由此看来,中国在技术方面可谓首屈一指,可为什么在近代发展史上,中国在科学领域方面的成就却总是落后呢?回到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来到中国,拜见当时明万历皇帝,献上万国图,至此,中国人才开始以国外早已认同的日心说来认识世界。中国并不是没有能力发展科学,而是长期的自闭导致没有对科学的追求与探索,没有对外界的求知欲。



以上形象的例子让我们认识到了科学与技术的不同。科学具有真理性,它代表着“真”的事物。科学的方法有实证方法——即通过实验观察来证实,和理性方法——即通过逻辑推理总结归纳。科学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哲学,“形而上,谓之道”对它做出了很好的解释——这类科学是无法通过实际经验来感受的。而另一类,科学社会学,则对应着“形而下,谓之器”。


可是,科学就一定是正确的吗?相对而言,非科学就一定是错误的吗?而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又是什么呢?教授的这个问题又将我们带回了讲座伊始播放的电影《现代启示录》。片中,美越战争中的士兵因长期受战争的影响,而渐渐背离了人性,只会杀戮。事物具有两面性,科学的不断发展不只给人类、世界带来进步与益处,也会有一定的危害,甚至是无法挽回的破坏。



通过这次讲座,让我们的学生不仅对科学与技术分辨得更为清楚,明确了科学发展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科学发展有一定的底线,而一切科学研究、发展都要以人为本,将道德、人性作为衡量标准与不可逾越的界限。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11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