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之声

依托交大,衔接教学,合作共生——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基础教育发展基金项目结题论证会
更新时间:2018-06-07 00:00 浏览次数:0

上海交通大学本着以项目合作带动校际合作,开放资源为附属学校所共享的思想,鼓励上海交通大学的师资参与到基础教育建设,实现大学与附属学校共同发展,设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基础教育发展基金项目。2016年,我校共有四项课题获得该项目立项,历时两年之后,四项课题研究都已经顺利完成2018525日,我们进行了四项课题的结题论证会,上海交通大学林晓棠副处长和陈虹锦教授莅临我校,参加了论证会并对四项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论证,张月琴副书记教研处申玲娣主任参加了会议。

这四项课题分别是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常务副校长杜淑贤老师和教务处副主任赵毅老师负责的《合作开设大学特色课程慕课化实践研究》,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副书记张月琴老师负责的《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育人资源的开发》,生物特级教师张秀珍老师负责的《高中生开展分子生物实验的实验研究》,以及物理组教研组长常先侠老师负责的《高中生创新实践活动中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四项课题都紧密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的宝贵资源,注重学生大学知识和大学文化的下延教育。

论证会上,赵毅、张秀珍、董一飞、常先侠老师分别代表四个课题组进行了结题汇报,他们详尽地介绍了课题的选题来源、研究目标、研究经过、现有成果、推广价值、经费使用、反思等各方面的情况。

杜淑贤老师和赵毅老师负责的《合作开设大学特色课程慕课化实践研究》是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开设物理和化学慕课大学先修课,目的是充分发挥大学和中学人才培养的自主性,将原本两阶段的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转变为贯通式教育,借助“慕课”平台搭建教学体系,满足教育开放性在线课程的需求,也对大学先修教学本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们开设了高等数学、大学化学、大学物理等课程,将教学内容信息化,利用“慕课”课堂教学平台,辅助实施大学先修课程。其课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主要进行了大学先修课程慕课化的理论价值研究和实践价值研究,理论价值体现为变“阶段教育”为“衔接教育”,变“普遍要求”为“个性学习”,变“对点支持”为“集团共享”,实践方面形成了大学先修慕课系列课程,形成了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师资和教学资源方面实现了高校与高中相结合,课程形式方面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学习方式方面实现了课内与课后相结合,学生感受度和参与度有了明显增强。

张秀珍老师负责的《高中生开展分子生物实验的实验研究》是为了让学生更多地走进实验室,为喜欢生物的优秀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创新实验精神,培养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题主要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资源,20173月,我校三位生物老师参加了交大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生命科学分子实验的培训》班,2017年暑假,又参加了第二轮的分子实验培训,我校的实验室也进行了仪器设备的更新。他们开发了八个分子实验,利用拓展课组织学生开展实验,如分子实验仪器的识别和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DNA分子模型的搭建、DNA粗提取和鉴定,PCR——找到并扩增目的基因,制胶电泳——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扩增成功等。

课题研究通过分子实验的开展,改善了学校分子实验设施,添置了凝胶成像仪、高速冷冻离心机和摇床等;开发了基于生命科学核心素养的课程资源;教师探索了大学实验转接到高中课堂的可操作性和授课方式、内容的改进;学生学到了生物学前沿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实验过程,感受到了前沿领域的发展和研究,感受到生命科学实验的精妙和价值;实验结果也为后面的选课同学提供了可参考的价值。

张月琴老师负责的《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育人资源的开发》是充分利用上海交通大学的场馆设施、专家教授、专业发展、优秀校友等资源,探索“高中和高校无缝衔接”培养人才的一次尝试研究。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学校重新梳理以往的特色活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育人资源的开发”研究。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认真分析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整理出每个模块对应的学生能力和素养,以此作为学校德育活动的目标。充分挖掘交大育人资源,一是能够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服务,二是能够重新优化学校“走进交大”等特色活动,增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和体验教育。

研究过程中,他们将交大的育人资源分为物质育人资源、精神育人资源和人才育人资源,组织了“走进交大”、“大学先修课程”、“交大专业认知”、“团学共建”、“校友专业宣讲”、“学生领袖访谈”等活动,形成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互动,育人资源呈现立体化,多元化,有利于不同学生的个性需要和成长。

这项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整合了交大育人资源,打造了任务驱动的活动课程,以个性发展为抓手,兼顾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形成了能够情感共生的导师团队,包括交大专家教授、毕业生校友和家长校友,有效地利用了育人资源。

常先侠老师负责的《高中生创新实践活动中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以学校综合创新课程为载体和主阵地,搭建创新活动的平台,培养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的工匠精神。他们在创新实践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了各种探索,为学生搭建了各类创新实验平台,如物理专用教室、e Lab物联网实验室、联合创新社、F1实验室、木工结构实验室、工业4.0实验室等。组织和指导科技创新活动,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参与科创课题讨论等。通过拓展课和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为进入各级科创比赛的同学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该课题组也非常注重利用交大资源,定期邀请高校专家、科学社()、校友来校做讲座,讲授科技创新活动经验、科学素养与创新活动间的联系等;坚持学校培育和校外专家团队联合,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全方位为高端学生提供实践创新思维的平台,提供最直接的专业指导和最先进的实验设施。

经过课题实践和研究,师生都得到了发展与提高,课题组教师和学生将宝贵经验整理成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物理教学》上,为成果的推广和借鉴起到推动作用,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课题组教师在嘉定区教学新秀的评比、上海交大基础教育思源奖评比中均获得较好的成绩,积累了科技创新大赛辅导方面的经验,我校有更多的学子获得重点高校的自主招生资格,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生人数年年攀升,课题组依据结合我校物理实验平台,编写了适合我校学生的科创活动指导方案,为我校更多的同学参加高水平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位老师汇报完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情况后,两位交大专家分别对四个课题进行了评价和指导。他们一致认为我校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非常踏实,在充分利用上海交通大学资源的基础上,拓展了高中教学育人的领域,丰富了高中教学的内容和手段,结合了最新高考改革的方向,研究过程有效,研究成果丰富。他们希望四个课题能进一步深化发展下去,做好后续工作,认真反思,继续推进,完善评价机制,不但在本学科领域和研究领域进行下去,也能在其他领域推广,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撰稿:申玲娣

摄影:张文娟

审稿:张月琴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11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