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洪德讲坛之三:“误解?还是历史的侧面?”
更新时间:2018-04-16 00:00 浏览次数:0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理解历史也是理解现在的人与社会。在交大附中嘉定分校,有这样一次洪德讲坛,通过同学们多角度看历史人物,从而培养辩证客观看世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4月12日,第三期洪德讲坛如期而至,本期的主题为“被历史误读的中国人”,由高一(1)班的潘俊枫同学为我们多角度解读了历史上的几位中国文人。

潘俊枫同学阐述了辩证的历史观其实我们从史书上看来的东西,历史上的个人对历史的评价并不一定完全就是正确的。无论是三国时期被解读为乱世奸雄的曹操,还是北宋时被认为是激进而一意孤行的王安石,他们其实都不应该一味地被抨击贬低。而我们所推崇的天才诗人李白或是明代重臣张居正,反而是有一些性格的弱点。历史可以无限接近于史实但又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真实全面,中国的文人总是被我们贴上了这样那样的标签,使得我们对于他们的看法局限于固执,呆板,透着腐儒气。

而他引经据典,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向同学们详细分析了那些鲜活的历史人物,引起了同学们的积极反应和讨论。如今观之,历史上一个个文人性格分明,而不是千篇一律。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可以被已有的传统价值观所限制,只有不断去打破砂锅问到底地探索,才能够发现历史的真相。对于每一个人,我们不应该完全地把那些条条框框的标准强加于彼,从正反两面的角度,结合当时的历史发展背景和社会现实,辩证地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人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正确的分析方式。

以史为镜,可以知将来。通过潘俊枫同学精彩风趣又不乏思考深度的历史解读,我们生动地理解了如何去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如何多角度地来了解历史故事,阅读历史书籍。感谢潘俊枫同学分享自己的思辩,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带来了观点和思考的碰撞。

潘俊枫同学将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平浓缩,在短短半小时内呈现给我们。我认为在他的演讲中最大的闪光点就是辩证的思想看待问题,主题中“被历史误读”造成误读的正是因为看待太过于片面主观化,这正是普遍存在在我们中的问题。潘俊枫同学的思辨能力也正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科艺相生、礼赞未来”:这也展示了我校学生具有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品质。我们以史为鉴,知兴替;我们放眼未来,敢想敢做。

——朱敏劼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11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