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活动

18届3班刘本圆:人与自然
更新时间:2016-04-14 00:00 浏览次数:0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自然,指包括社会在内的所有物质,你周遭的一切即是自然。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了山川大地,河流浅溪,创造了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生命物种,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们行走在这天地之间,感受四时的季节更替,阳光、水和食物滋养着我们的身体。 我们,与自然息息相关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我们依存于自然。因此当我们有了全新的生活模式和生存环境时,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寄情山水是古代文人都具有的一种情怀。如同观沧海中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借高山大海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而生活在千年后的我们,寄情山水,亲近自然,则能使我们的身心得到放松。

上周五,学校组织了植树节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我们拿起铁铲,挖土,填土,夯土,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我们的汗水。同学们纷纷在自己种下的树前合影留念,快门按下,所有的学业压力在这一刻释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有义务去保护自然,去求得各物种之间的生态平衡。不破坏绿化,不有意伤害生灵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同时我们还要谨防自己的无意之失。比如小鸟很爱食地上的小碎食,一旦误食了人们丢在地上的口香糖,对它们来说,那将是灭顶之灾。除了把自然定义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如果我们换个视角便会发现自然于我们其实有着更深广的依存关系。

自然是我们的导师,它教会了我们很多。比如,儒家和道家都支持的一个理论:“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便反向另一个极端。自然之中,昼夜更替,四时相交,便是其源头。《易传》有言“寒往则署来,署往则寒来。”、“日盈则昃,月盈则食”。《易传》将这种变化称为“复”,“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自然是哲学的起点。很多哲学问题的提出都是源于哲学家对于大自然的好奇和思考。自然也是科学的起点,正是由于科学家们对自然的观察以及孜孜不倦的探索,牛顿才会发现万有引力,麦克斯韦才会发现电磁波,贝克勒尔才会发现天然放射性。可以说,自然让我们拥有了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生活。

    自然还给我们的艺术文化带来了影响。诗歌中,常见的便是写景。就像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除了直接赞美自然外,我们的诗人,也经常用自然景物起兴。如《桃夭》之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一段起兴,如王安石诗中,在“明月何时照我还”之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么一句描写。再比如,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见自然给我们的诗歌带来了多少美丽的元素。

    除了诗歌外,中国画也是自然的一种表现。说到中国画大家脑中都会浮现出一片山水,或是松竹之类的吧?的确,提及中国画很容易便想到了“山水画”这个词。画自然之美,是中国画的主旋律。

    从古至今,自然一直是我们生存的依赖,是我们的导师,是我们的起源。

    如此看来,自然,比我们想象中的要重要很多。因为它不只是我们生存之本或能使我们放松身心,也请记得它是我们无处不在的朋友,它出现于我们的艺术中,出现于我们的文化中,滋养了我们的身心。所以热爱自然既是热爱生命本身,请感激自然,善待自然 

       谢谢大家!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1193号